上海资信总裁刘小英接受《IT经理世界》专访


近日,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总裁刘小英接受了《IT经理世界》的专访。8月20日,《IT经理世界》刊登了对刘总的采访稿,题为《接地气的征信“国家队”》。现将《IT经理世界》对刘总的采访摘录如下:

接地气的征信“国家队”

发布时间 : 2015-08-20    来源 : IT经理世界

—————————————————————————————————————————————————

在刘小英的记忆里,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征信这个词,上海资信是第一家全国批准做个人信用的公司,“那个时候不叫征信,叫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信用的重要性。

连续几年的国际金融展上都能看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展位,信用报告查询服务都会引来很高的关注度,连着几年“站台”的刘小英对现场人们排队查询信用报告的情景印象深刻。

现如今,提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困难重重,国内征信体系不完善便首当其冲。中国征信系统不完善,那么,中国的征信系统指的是什么?在央行下发通知正式开启个人征信市场化闸门之前,我国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正规军”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

在外滩与河南中路之间,有一条北京东路,自上海开埠就是金融地块,历史更迭,上海金融机构在这条“中资金融街”上再聚首。上海资信偏安于280号盐业银行的老楼中,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地方,上海资信也不固守于传统征信业务,开始接地气地接触互联网金融,研发适合网络金融发展的征信产品。

上海资信公司总裁刘小英表示,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征信扮演了基础设施的重要角色,其在解决互联网金融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网络征信国家队

我国的个人征信1999年在上海试点,上海资信就是根据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意个人信誉公司在上海试点”的批示,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协调下,经中国人民银行银办函(1999)322号文批准,组建的全国首家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

2000年6月28日,上海资信运营的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出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2002年又推出了大陆首个个人信用风险评分。2009年被央行征信中心正式控股,成为征信“国家队”。

P2P平台数量增加迅速,从2013年的700多家快速增长至近2000家,一个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八成P2P公司愿意加入央行征信系统。但是目前P2P还不能像商业银行、小贷、担保公司或者村镇银行一样直接接入征信中心。

基于对热点行业的发展,以及与从业者的交流,上海资信在2013年6月上线了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个人征信子系统,该系统目前主要收集P2P网贷行业的个人借贷记录,并向P2P机构开放查询服务。这也被业界看作是曲线进入央行征信中心的通道。

具体来说,NFCS主要收集5个维度的信息,近107个数据项。其中包括被征信主体基本信息、借款申请信息、借款合同信息、借款偿还信息以及特殊交易信息。这些信息覆盖了借款人通过P2P平台从申请——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全部生命周期的行为记录。

“除了以上维度的核心数据以外,NFCS计划在2015年整合公民身份认证信息、学历信息、消费信息等其他信息来源,提供一站式的多方信息整合服务。”刘小英说,“我们把NFCS看作帮助P2P行业降低整体风险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完善需要行业各家机构在理念上一致。我们执行平等互惠原则,也就是只有你贡献了自己掌握的数据,才能分享其他会员的数据资源。”

接入NFCS系统需要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来实现,可以根据自身实力选择使用接口或者手工报送。对于规模还不大,技术实力不那么强的提供数据的机构,上海资信的业务人员会花费2-3周时间对机构如何提供数据进行辅导,确保机构完整理解数据标准,同时对数据质量的审核标准也相当严格。

不过,NFCS并不仅仅服务于网贷企业,其最终目标是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信息壁垒,实现网贷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另外,作为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的补充,记录个人线上线下融资的完整债务历史;再有就是探索网贷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不同之处,为网贷企业定制与传统征信服务不同的服务产品。NFCS将逐步扩展至小贷、担保、第三方支付、典当等领域,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试点,最终将打造成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

截至2015年7月31日,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累计签约机构644家,另有44家机构有签约意向,系统收录客户数共1038325人,为135家机构开通了查询权限,最近两月日均查询请求9017笔。

未来,在与一些大数据机构展开合作的基础上,上海资信计划主推两类产品,一是对信用风险预测效力较强的信息变量类产品;二是将大数据引入征信评分的参数体系,提高可算得评分的人群范围,提高征信风险量化工具的覆盖范围和参考价值。

不一样的“创业”

学审计的刘小英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人民银行工作,从事货币信贷、调查统计、审计等基层工作。2004年开始到刚成立的征信中心,从事征信系统的建设。2014年7月接任上海资信总裁。

“前面的10年贡献给了央行的基层,后面的10年给了征信中心征信系统的建设”刘小英说,“未来的10年第一年来到上海资信,后面9年的变化还是未知。

不管是干业务还是做管理,在机关单位的工作与市场的贴近程度没有这么高,到上海资信的一年让刘小英有一种创业的感觉。“最大的冲击就是我对市场关心提高了,会关注市场上、有什么新的东西、新的话题,会思考征信的发展方向,公司如何运作等。可以说从一种比较平稳的生活,过渡到了一种比较有活力、有激情的状态。”

这个月,上海资信准备召集一个几百家P2P机构的业务交流会。刘小英透露,在平常业务的往来过程中也经常会通过各种问卷、邮件交互需求和意见,这样做是为了更进一步倾听大家的声音。“虽然我们算是一个官方的征信机构,但是我们在市场的服务里面我们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除了关注自家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应用体验外,上海资信也密切关注和尝试征信行业的发展和市场化的可能性。

如今,有很多台湾人到大陆设立公司,大陆银行只能看到其在大陆的资产状况,而无法了解其在台湾是否有不良记录。针对这一情况,上海资信尝试与台湾中华征信所合作,在大陆推动台资企业的信用报告服务,互通两岸征信。

传统征信服务与市场化的征信服务将是一种互补关系。一方面,大数据对于传统征信尚未覆盖的领域将极大程度提升征信服务的可得性;另一方面,传统征信创造的失信威慑环境,将一定程度上弥补大数据征信精准性不足的问题。信用风险评估的核心是评估偿债能力,评估偿债能力通常从收入、负债和欺诈可能三个方面入手。“理论上,征信数据只要能与这三方面建立相关性,都有参考价值,这些可能是其他获牌征信机构的长处,上海资信愿意分享资源与广泛合作。”

刘小英认为,征信市场目前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未来还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传统征信主要针对授信机构,如银行、小贷、担保、P2P、租赁等,但未来征信服务的边界将不断扩张,场景化的应用是未来的方向,上海资信也逐步采集更多的数据,生产更多的产品,服务于更多的场景。

然而,刘小英也有担忧,那就是现在概念炒得太火,好像一有数据就会变成很有用的东西,就能发挥作用,其实不是这样的。“你一定要去筛选,要去试用,关键我们现在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还是个人隐私保护和授权。”